Embrace the Pacific Workshop

因著海洋,我們是一家──

斐濟青年航海家Setareki Ledua與薩摩亞舞蹈家Tupe Lualua的台灣旅程 

During the months of June and July 2013, the Taiwan Society for Pacific Studies held a series of forums on Fijian navigation culture and Samoan Dance, lead respectively by the young Fijian navigator Setareki Ledua and the Samoan dancer Tupe Lualua. Together, they participated in various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exchanges, mostly with students on the East Coast of Taiwan. Thus they visited schools and villages in Hualien County, Taoyuan County, Taidong County and Orchid Island. For example, they met with the Formosa Aboriginal Song & Dance Troupe (原舞者舞團) and Tao writer Syaman Rapongan.

More infos and videos are available on eRenlai Magazine September 2013 Focus:
http://www.erenlai.com/index.php/en/focus/2013/embrace-the-pacific

她跳舞的時候,雖然只有一個鼓和她一個人的聲音,但彷彿她的身上發出強烈的光芒,我的眼睛完全都被她吸引住了,那種感覺是我從未有過的……──楊柏鈞,阿美族

 

謝謝航海的那位男生分享他出海的經驗……告訴我們要勇敢做自己想去做的事,在人生中有目標,有夢想是很美的大事情,就像航海一樣,雖然過程中會還到大風大浪!但能夠撐過去就會有晴天。──林偉凡,太魯閣族

今年六至七月間,斐濟航海家Setareki Ledua和薩摩亞舞蹈家Tupe Lualua應利氏學社及台灣太平洋研究學會之邀,來台進行為期六週的交流活動。繼65在台大原住民圖書中心的首場發表會後,他們陸續走訪了花蓮台東、蘭嶼、屏東等地原住民部落、團體及各級學校,包括東華大學、台東大學、海星中學、關山工商、桃源國中小、蘭嶼高中、朗島國小、原舞者舞團、台東海端布農文物館、屏東原住民文化園區,以及台東新香蘭、桃源、比西里岸、蘭嶼朗島、椰油等部落等地進行一連串的參訪交流、工作坊等活動。回國前,他們亦在耕莘文教院舉辦最後一場發表會,向大家分享他們在台灣體驗的點滴

 

七艘玻里尼西亞vaka大船從紐西蘭啟航,途中停泊大溪地、夏威夷,以及美國西岸的舊金山、聖地牙哥等地,他們以傳統航海術航行了將近兩年21,000哩,最後回到南太平洋。來自斐濟的Setareki Ledua是這批船隊中最年輕的大副,他的船名為”Uto Ni Yalo”,意為「神靈之心」(Heart of Spirit)。今年22歲的他出身於航海家族。2011年他加入了Pacific Voyager──以復興太平洋傳統航海文化為宗旨的團體──開始了他為期兩年的海上航程。

 

Tupe Lualua則是一位薩摩亞籍的女舞者、編舞家,目前在紐西蘭威靈頓擔任表演藝術講師,從事舞蹈創作及教育已有十年以上資歷。今年二月,Tupe擔綱編導的舞劇"Fatu Na Toto(薩摩亞語意為「播下的種籽」)在紐西蘭公演,此舞劇是以一個移民紐西蘭的薩摩亞家庭為藍本,也就是Tupe原生家庭的故事。這齣舞劇「成功地將傳統薩摩亞舞蹈文化和現代表演元素結合,透過嶄新的編舞,擴展了故事的視界。(《紐西蘭劇評》)

長達一個半月的台灣旅程中,TupeSeta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部落或學校與原住民交流互動。在花蓮海星中學,同學們的掌聲、舞步聲與歡呼聲響徹會場內外,活動後仍圍著TupeSeta不想離去;在台東首站的關山工商,兩人到訪吸引了許多報社、電視台前來採訪,充滿即興表演與生命能量的交流節奏,連記者朋友都忍不住跟著舞動起來;在比西里岸和都蘭部落,他們和原住民孩子一起打寶抱鼓、跳舞、跳進海水中游泳戲水;在海端和桃源,他們和布農族耆老交換著彼此的族語,並且為著諸多相似的語彙而共同感到驚訝;在蘭嶼,Seta划著拼板舟、Tupe和蘭嶼婦女一同吟唱的身影,讓人幾乎忘記他們的家鄉在遙遠的海洋彼方……

台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同時亦為太平洋研究學會理事的童元昭老師表示,台灣是世界南島語族原鄉的看法已漸成共識。在台灣,原住民是少數,但從世界南島語族的觀點來看,卻是地理範圍最廣、擁有兩億多人口的族群。台灣與太平洋南島民族的關係不見得有正式的歷史記載(例如大洋洲有許多台灣遠洋漁船的重要停泊港),但不論從人群遷移、語言、音樂等各方面來看,都有非常密切的連結。

75晚上在耕莘文教院,TupeSeta舉辦了回國前最後一次的公開發表,海星中學曾參與互動的同學們特地組隊北上,以優美的歌舞感謝他們來台灣所帶來的交流體驗。被問及台灣之行的感受與心得,Tupe表示:在台灣,最深刻的經驗是和部落族人、孩子們的互動,這互動不僅是透過視覺、聽覺等感官,更是整個人沉浸其中的心靈交流。即使有語言有所隔閡,但哪怕是一個笑容、一句吟唱、一個擁抱,或是共享食物……無論在哪一個部落,人們總是讓她感到像是回到了薩摩亞的家鄉。

台灣原住民復振文化的熱情與行動,也對TupeSeta有所啟發。未來,Tupe希望能夠在薩摩亞家鄉尋訪仍保有傳統舞蹈知識的老人,並鼓勵年輕人投入學習。雖然文化原就處於變動之中,但她仍希望或多或少能找回傳統的遺緒,並將它放入自己的教學和創作工作。而Seta則希望鼓勵更多台灣年輕人參與太平洋的航海行動,甚至將他們的船「划回」台灣。就像Seta說的,當他在夏威夷向耆老學習傳統航海術時,耆老曾對他說:「如果你們沒有對環境的意識和責任感,那我不會教導你們;如果你們藏私,不向他人分享,那我也不會教導你們。」他們在台灣所有的學習、交流與分享,都將轉化為未來行動與傳承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