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利氏學社

台北利氏學社由甘易逢(Yves Raguin, 1912-1998)、雷煥章(Jean Lefeuvre, 1922-2010)1966年與其他耶穌會士所共同建立,至今已超過五十年,並在國際漢學領域佔有一席之地,但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更久遠以前。以利瑪竇命名,不純粹僅是字面上的意思;利瑪竇是耶穌會士至中國傳教的第一人,其所彰顯的先驅意義,正足以反應台北利氏學社所負有的使命:更進一步瞭解中華文化,以瞭解聖神在此文化中的運作情形、並促進福音的傳遞。正當利氏朝此目標努力的同時,其他的耶穌會士也同樣地致力於促進“對中國文化更深一層的了解以期對此文化有所貢獻,以及在世界各地宣揚基督精神”。

books

利氏學社的初始成員是一群於十九世紀末,在上海研究中西文化的法籍耶穌會學者所組成的團隊。他們的研究成果集結成《漢學叢書》,內容涵蓋對中國文化與宗教的研究,並多次被翻印,利氏學社在1976年將此部著作重新印行,以系列方式發行了八十八本。

此外,耶穌會士也展開多項關於辭典編纂的計畫。1949年以後,編纂辭典的計畫逐漸成為一項鉅大的工程。匈牙利籍馬駿聲神父構思一套多國語言的百科全書辭典,計畫將中文翻譯成為五種不同的語言:匈牙利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與拉丁文。在澳門,匈牙利籍與法國籍神父在馬駿聲神父的帶領下,致力於辭典的編纂。直至1951年秋,西班牙團隊也成軍了。其後,一名西班牙籍神父與一名義大利人加入了拉丁文部分的團隊。終於,當這整個工作團隊於1953年遷移至台灣的台中,英文部分的團隊也於焉形成。195311月,甘易逢神父從馬駿聲神父手中接下了這份工作。不久之後,由於經費的關係,這項龐大的計畫在進度嚴重落後的情況下,宣告瓦解。

後來,甘易逢神父決定整合這項計畫,將先前多國語言辭典編纂的研究與其他計畫相結合。新成立的利氏學社除了接手辭典的編纂,也致力於其他領域的研究,尤其是在比較宗教與中國甲骨文歷史的範疇。另一方面,三本規模較小的字典(法文、西班牙文、及未曾發行的匈牙利文版本)也完成了。而八○年代末期的電腦技術,則將法文版字典的編輯帶入了另一個新的階段,趙儀文神父在台北監督整個打字作業的情形,而巴黎利氏則負責將近百位中西學者所完成的內容逐一校對、修改。在台灣的作業一直持續進行到19987月。直至199911月,大辭典終於在計畫展開的五十年後首度發行單行本。公元兩千年,這部八千餘頁的鉅著完整呈現於世人面前,這會是華文出版史上最完整的外語辭典。大辭典的計畫發展至此,所呈現出的意義已不僅止於一本辭典了,而是一部涵蓋一萬五千個中文字與三十萬相對映法文解釋的資料庫,這些法文說明也能被其他歐語,如英文、西班牙文等容易地轉換使用。

甘易逢神父於199611月離開利氏學社主任的職位,並於199812月安詳地蒙主寵召。甘神父退休時,耶穌會中華省指派了一組新的工作團隊加入。隨著世代的交替,學社也必須有所改變,同時也開始進行一些新的計畫,其中包括新的學術研究與新科技的使用。自1998-2000這三年來,共發行了十五本著作,學術資料庫(繁、簡體中文及與英文版)也架設完成,其目的在於透過網際網路促進學術的交流;此外,也在中國舉辦學術研討會。

21 

時序邁入二十一世紀,學社開始將「土地與認同」作為長期的研究計畫,重心由原先的中國文化移轉至台灣研究,如原住民語言、當代社會現象,以及對永續發展、文化多樣性及心靈培力的關注。

20041月,出版《人籟論辨月刊》,取名為人籟,指的是人們討論、激盪的聲音,期能透過討「論」及分「辨」,在喧嘩眾聲中辨析真偽,理解不同意見,並做出屬於自己的判斷。截至201312月停刊為止,十年來共發行了110期。在《人籟》團隊的努力下,110個封面、110個議題、110幅人間風景,標誌著《人籟》的思辨軌跡,也刻劃了台灣社會的變動歷程。

為了因應多媒體發展的世界潮流,於2006年創辦「e人籟」(www.erenlai.com),e人籟是《人籟論辨月刊》的延伸網站,也是一個多媒體平台,提煉《人籟論辨月刊》的內容與菁華,並加入照片、影音與flash動畫等各種媒介,與全世界的朋友互動往來。

近年來,更致力推動跨領域之太平洋與南島文化研究,與國家圖書館共同協議成立「利瑪竇與太平洋研究圖書室」,並將部分館藏移轉至國家圖書館。自2015年起,為活化組織發展,學社籌組委員會,將以推動以下計畫為使命持續努力:

1、整理及出版十九至二十世紀耶穌會中華省歷史文獻。

2、每年召開一次工作坊(Workshop),其目的在協助耶穌會中華省年輕神父、修士及神學院學生,多瞭解中華文化、近代中國及耶穌會在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使命。

3、與基督生活團合作,定期舉辦關注台灣及中國社會熱門議題座談會,日前以「在台外籍勞工及新住民的關懷與省思」、「工作之苦」與「我們都會慢慢變老」為主題的會議,活動反應熱烈並獲得良好迴響。